衡复建筑|浅色拉毛 折线屋顶,安亭路上的盐业银行与收藏巨子之宅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我们以衡复风貌区内31条风貌道路为锚底,深入阅读每个附丽于风貌道路上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故事,讲述绿荫遮蔽下的物载变迁与人文情怀。
西式联排住宅
安亭路2-14号(建筑另一部分门牌为永嘉路667-675号),位于永嘉路安亭路西南转角处,建于1930年代,是西式假三层新式里弄联排住宅。
安亭路2-14号(《1948年上海行号图》)
与周围大片疏朗布局的花园住宅相比较,沿马路的立面连续而统一显得有些局促。
这是当年充分利用马路转角的不规则平面而设计的,是当时高度城市化过程的典型住宅开发方式。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被建造后,新的地块多在街坊的边角空间,此时的住宅设计既要符合租界管理规定又要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于是出现了许多折线形转角和不规则平面的建筑景观。
住宅每一户面宽有限,却都保持了独立的假三层居住空间。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屋顶覆盖红瓦。
二层以及折线屋顶的山墙为浅色拉毛墙面,窗洞周围以及墙面转角处有不规则红色砖隅作为装饰,老虎窗与折线屋顶交替出现。
户与户之间由突出屋顶的风火墙予以分割,烟囱就设在风火墙上。这是从里弄住宅中转换来的中西合璧样式了。该房屋现为居民住宅,不对外开放。
这组新式里弄住宅原为盐业银行所有。盐业银行于1915年3月创办于天津,由张伯驹之父张镇芳任经理。
张镇芳(1863-1933年),河南项城阎楼村人,袁世凯的内弟。晚清曾出任长芦盐运使,为当时中国最大之盐官。曾任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15年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的盐业银行,也是当时中国的四大银行之一,银行吸收存款甚多。1933年,张镇芳病卒,其子张伯驹出任银行总稽核。
30年代中期,盐业银行总部由天津迁至上海,随后在安亭路上筹建了这排住宅。1940年代初,该房产一度由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使用。1944年,由盐业银行售与恒兴地产公司。
张伯驹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图中从左到右四公子为: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嫡子;袁克文,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次子;溥侗,清朝皇族,恭勤贝勒载治之子;张伯驹,直隶都督张镇芳之子)。
张伯驹从小记忆力惊人,9岁能作诗,20岁饱读诗书。他是中国一代鉴藏大家、风雅名士,为了收藏绝世的国宝书画,常常一掷万金;还卖了占地15亩的豪宅,甚至被绑架8个月也不肯卖书画赎身……但最后,他却将历尽千辛收藏的所有国宝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从解放初期一直到1956年,张伯驹把收藏的国宝文物全部无偿捐献。包括1954年的时候,把李白唯一传世真迹《上阳台帖》转赠给毛主席;1955年,捐赠千辛万苦收购回来的晋代陆机《平复帖》,还有《诸上座帖》《道服赞》《张好好诗》、赵孟頫的《千字文》和8件法帖。
晋代陆机《平复帖》
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沈雁冰)授予
张伯驹潘素夫妇的褒奖状
1961年张伯驹去东北时把随身带去的最后几十件文物全部捐给东北的吉林博物馆。他当时“捐献国宝”,还收到一张文化部的褒奖状,褒奖状写道“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奖”。
年轻时的潘素
潘素(1915-1992),女,张先生的夫人。潘素自幼有过学画的底子,21岁重拾画笔,纸墨笔砚将过去的胭脂旧色彻底覆盖。
在张伯驹的全力培养下,潘素潜心观摩其珍藏的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婚后夫唱妇随走遍名山胜,进行实地写生。1940年代已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潘素曾和张大千两度合作绘画。1981年又将两幅《芭蕉图》托香港友人转给台北的张大千补绘、题字,完成了二人的第三次合作。新中国建国初期,她与何香凝合作绘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作画。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
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被赠送给了英国首相;所临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被赠予日本天皇。
文字来源:《梧桐树后的老房子》《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徐汇区文旅局
图片来源:徐汇文旅局、魅力衡复及部分网络图片
RECOMMEND
推荐阅读法式风情花园别墅,安亭路上的颜料大王世家
安亭路130、132号,寂静马路上的孪生法式花园住宅